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位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东吴名将,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在当时的局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吴政权的繁荣与巩固,尤其是在荆州的扩展与防守方面配资炒股之家,少不了他们四位的杰出贡献。
这四人中,除了陆逊,其他三位都因年少早逝而未能见证孙权最终登基为帝。周瑜死于36岁,年纪轻轻便英年早逝;鲁肃和吕蒙虽然活得稍长,但也没能迎来孙权建立大帝国的那一刻。尽管如此,正是他们一步步为东吴开疆拓土,尤其是在荆州这一战略重地的关键性布局,才奠定了东吴能在三国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与蜀汉、曹魏对抗的局面。可以说,这几位英雄的献身为东吴政权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剩余77%孙权登基后,曾在陆逊面前谈到已故的周瑜、鲁肃和吕蒙的功绩,并给予了这几位老臣一些评价。孙权说道:“吕蒙虽然比周瑜略逊,但其智谋略也可堪称一流;至于鲁肃,虽然言辞有力,但未能完全实现雄心壮志。”从这段话来看,孙权认为周瑜的地位最为突出,其次是吕蒙,而鲁肃则稍显逊色。然而,这样的评价背后,是否真如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呢?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孙权对这些将领的亲密度和喜爱程度并非完全与他们的军事才能成正比。在孙权心中,除了军事贡献,还要考虑政治关系和个人野心。孙权作为东吴的领导者,在军事和政治上都需兼顾,他不仅有大局意识,还深知如何通过人际关系巩固自己的权力。
首先,周瑜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成就让他在孙权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周瑜的高位和显赫声望,使得他与孙权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衡和相互依赖。孙权虽尊重周瑜的才能,但周瑜的独立性和权威也让孙权有些忌惮。陆逊虽然是孙权的提拔之人,但作为吴郡的世家子弟,陆逊自有家族利益的牵绊,这使得他与孙权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尤其在政治上两人曾因战略分歧发生过摩擦。
与周瑜和陆逊不同,鲁肃和吕蒙作为外来者,对东吴的家族利益没有直接的利益牵扯,因此孙权在他们身上更容易信任,且两人的政治中立性使得他们能较为顺利地与孙权合作。在此基础上,孙权的个人喜好显得尤为重要。孙权自有雄心壮志,他希望东吴能够迅速崛起并与魏蜀两国分庭抗礼,因此,他更倾向于那些有进取心和拓展战略的人。
鲁肃,作为东吴的“战略家”,曾提出东吴应当扩大疆域,建立帝业,孙权曾对其深表赞赏。然而,鲁肃过于注重与刘备的联盟以及对荆州事务的软弱处理,未能让孙权在进取方面完全满意。而陆逊则是在防守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对扩张的战略态度也让孙权不甚认同。特别是在南方扩张的意见上,陆逊主张收敛而非进攻,造成了两人在战略上的分歧。
至于吕蒙,他的野心和进取心最符合孙权的期望。吕蒙在担任荆州军权后,积极推动攻占关羽的荆州,并成功实施了这一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吕蒙的军事行动精准有效,体现了他强烈的进取精神。孙权也深知,这样的将领能为他实现雄图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果吕蒙没有因病早逝,孙权可能会将更多重任交给他,甚至可能不会与蜀汉结盟,而是继续执行周瑜未完成的益州战略。
因此,综合来看,孙权最为看重的将领并非单纯依靠军事才能来评判,而是看他们是否能够与自己的政治目标和个人野心相契合。周瑜和陆逊因其高地位和复杂关系不易成为孙权的亲密下属,而鲁肃和吕蒙的进取心和忠诚度则更符合孙权的期望。尤其是吕蒙,他不仅具备军事才能,且在政治上能和孙权形成高度共识。因此,可以说,孙权在这四位将领中,最为偏爱的是吕蒙。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或许有不尽之处,若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布于: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